|
![]() 企业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、风险管控、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,然而,审计工作的进行也伴随着审计风险的发生。审计对象的复杂化、审计环境的多变化、审计风险的隐蔽化等因素使得审计风险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。 1.增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审计活动的独立性越强,审计质量越高,审计成果实用性更强。甚至可以这样说,*性是企业审计活动的灵魂。所以,正确的审计机构必须是一个独立的、直属于企业核心领导层的监管部门。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,可以更大程度上减轻外界的影响,促使审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审计活动中。
2.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在构建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,加快法制建设,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纳入法治建设中来。2018年1月12日通过的《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》中提到,企业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、本规定和内部审计职业规范,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,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,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、职责权限、人员配备、经费保障、审计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等。”只有这样,才能使审计人员在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,做到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,严格规范工作,防止审计风险。
3.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低下是我国企业审计活动中的通病,所以完善企业审计体制,合理规避审计风险,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。一方面,要积极提升企业审计人员专业素质,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,实行专业技能培训与考核,确保跟上时代脚步的企业审计人员;另一方面,加强审计人员关于职业操守的道德教育,提升审计工作者们的职业操守。也只有这两方面素质提升,企业才能真正规避审计风险。
4. 建立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 对于审计部门而言,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,进行风险识别、风险管理、风险评估。有助于树立风险评估意识,防范风险,并将对风险的管控和规避融入到审计文化建设中来。而合理、适度的绩效激励不仅有助于推行诚信正直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念,提高团体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,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利益免受审计风险的困扰。 |